政策中心
【原文】
诸侯章第三
(谦德之心为孝)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。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盖诸侯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'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
图片
【译文参考】
身为诸侯,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,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;生活节俭、慎行法度,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。
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,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;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,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。
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,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,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。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曼》篇中说∶'战战兢兢,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,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,小心谨慎地处事。’”
【注释】
1.诸侯: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。周代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汉朝分王、侯二等。周制,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,向王室朝贡、述职、服役,以及出兵勤王等。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,王、侯仅食赋税。
2.制节:指费用开支节约俭省。
3.谨度:指行为举止谨慎而合乎法度。
4.满而不溢:满:指财富充足。溢:指超越标准的奢侈、浪费。
5.社稷:社,土地神。稷,谷神。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,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,因而,“社稷”便成为国家的代称。
6.“战战兢兢”三句: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小曼》。
【故事天地】
1.曾文正家训:
图片
图片
曾国藩(1811-1872),字伯涵,号涤生,宗圣曾子七十世孙。中国近代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,自幼勤奋好学,6岁入塾读书。8岁能读四书、诵五经,道光十八年(1838年)中进士,入翰林院。累迁内阁学士, 皇恩礼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。
曾国藩一生修身律己,以德求官,礼治为先,以忠谋政。对清王朝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。他与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并称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。官至两江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号“文正”。
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。曾国藩的日常饮食,总以一荤为主,非客到,不增一荤。其穿戴更是简朴,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。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,自晨至晚,勤奋工作,从不懈怠,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主要公文,均自批自拟,很少假手他人。晚年右目失明,仍然天天坚持不懈。他所写日记,政策中心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。
曾国藩认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孝悌的原则,要求家庭成员人人勤俭谦劳,禁止奢侈懒惰。他虽位列三公,但对兄弟、子女要求十分严格。男要扫地、种菜,女要做饭、织布;不准子女积钱买田,华服美食;不准子女斥仆佣、轻慢邻居;教育子女在家要敬老爱幼,出嫁要尊敬公婆;不许子女睡懒觉、仗势欺人……
他长年在外,公务繁忙,无法经常督促子女,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。即使工作到深夜,他也要抽空阅读、回复子女书信。他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,只求读书明理,成为饱读诗书、明白道理的君子。争做勤劳节俭,自我约束,吃苦耐劳,能屈能伸的有德有才的人。
据调查,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,绵延至今190余年,无一个纨绔子弟。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,其中有很多科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。如此长盛兴旺之家,古今中外皆属罕见。
2.福德广积,方可昌久:
图片
曹德旺,1946年5月出生,福建省福州人,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。
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,为目前中国第一、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像一个苦行僧,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,,用餐时间一般是5~6分钟,往往是中层干部们还没溜达到餐厅,他就已经吃完饭开始看报纸了。曹德旺以身作则,从不出现在时下走红的企业家们常出没的各种沙龙聚会场所,抓紧一切时间工作,没有休息日。
他对社会困难有求必应,力所能及地造福社会。他常说:“人活一世,就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幸福。”他尽可能地给所有员工创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,对有困难的员工重病住院,几万几十万元的费用他全部承担;他已记不清自己支助了多少穷苦孩子从中学读到大学毕业,为多少次灾难提供过援助。他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。
中国首富李嘉诚、船王包玉刚等诸多有为企业家,都是一生勤俭,特别注重孝道和做善,福德广积,方可昌久。
3. 土豪炫富:
很多“成功人士”不以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为信条,不知生命的意义和责任,没有高雅追求。热衷于展示自身的物质富足,争相戴上“土豪”这顶帽子,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,最终败家亡身,子孙衰微,追悔莫及。
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修养自己高尚的灵魂,不把勇于承担使命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候,危险就已经不远了。